上海自贸区保税区贡献税收797亿元 吸纳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09家
注册在浦东上海自贸区保税区域的伊藤忠纤维贸易(中国)有限公司日前被上海市政府认定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加上同日上榜的另外4家,保税区域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已有109家,占浦东新区的32.5%。
浦东开发开放30年间,保税区域从一派田园风光,到现代建筑拔地而起,码头桥吊气势恢宏,海上空中航线四通八达。1993年,区内全年组织税收仅3556万元,而到了2019年已达797亿元(不含关税)。
谈及在浦东投资创业30年,伊藤忠纤维贸易(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辻貴由先生说:“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是首个获准在中国开设独资贸易公司的日本企业,三十年前看中了浦东开发开放的巨大潜力和政策优势,从税收角度上来说,注册在外高桥保税区既能享受进出口保税政策,又能享受企业所得税15%税率的税收优惠,后者一直享受到2008年内外资所得税法合并,因此我们就选择了在浦东落地生根,直到今天都没有离开保税区。”
良好的政策环境吸引了一大批知名外资企业荟萃浦东寻找商机,比如苹果、雅培、强生、瑞表、英特尔、富士施乐、捷豹路虎、通用医疗等等,涉及电子产品、健康食品、化妆品、医疗器械和药品等领域,成为世界看中国的窗口。
经过30年的发展,上海自贸区保税区域已经形成了国际贸易、现代物流、先进制造业、特色金融等功能为主的口岸产业。
上海畅联国际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代表性企业,公司成立于2001年,2017年登陆A股上海主板市场。“2012年1月份在上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中,我们公司就是首批试点企业。”公司徐峰总裁说,“改革前,我们从事交通物流运输行业的企业税负比较高的,因为开具的发票进不了抵扣链条不能抵扣。改革后,就不一样了,开给货主的发票能抵扣,很受欢迎,对于首批参加试点企业就有比较优势,能够吸引客户。我们自己通过增添运输设备等途径,降低了自身的税负。打通增值税抵扣链条,避免了重复征税,带动了本公司及产业链上各公司的利润增长,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同样享受到改革先进先试红利的还有上港集团、中谷物流等一大批物流运输与服务企业,与保税区域共成长、同发展,一起承载建设上海航运中心的时代使命。
浦东开发开放的30年,就是不断加大制度创新的30年。尤其是2005年,浦东成为了全国首个综合配合改革试点地区,在制度创新上先行突破。简政放权,推进涉税事项审批制度改革,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身处浦东开发开放桥头堡的保税区税务部门承担起了试点任务,树起改革的旗帜。
在保税区域税务部门先后推出了税源分级分类管理、涉税事项标准化建设、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实行登记制、实名办税、一窗通办等系列改革措施,为企业在浦东、在保税区域发展加油助力。
浦东开发开放的30年,也是上海自贸区保税区域向纵深发展的30年。区域内经济类型越来越丰富,日益与国际接轨,这里有平行进口汽车展销、对外文化贸易、离岸转手买卖、人工智能和5G产业等等。也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风雨冲击,2013年又从保税区升级到了自贸区。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拥抱四海来宾,喜迎天下客人。
近年来,保税区域融资租赁业获得了极快的发展,从无到有,不仅开展融资租赁业务,也开展经营性租赁业务,租赁标的包含飞机船舶等,已跃升为新的百亿元级产业,注册企业1836户,注册资本5824.68亿元,租赁资产合计金额累计1.08万亿,涉及368架飞机、316艘船舶以及26台飞机发动机等大型设备。2017年缴纳税收28.16亿元,2018年39.33亿元,2019年42.3亿元,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如何服务好这些新兴产业,保税区税务部门审时度势,推出了利好企业的服务措施。2014年7月,国家税务总局发布支持上海自贸区发展的10项创新措施(简称“办税一网通”),在浦东率先试点,目标就是与国际通用规则接轨。
此后,保税区税务部门又推出发票和税务文书免费配送、首席联络员制度等等,让企业感受到在浦东发展,就是在福地发展。为中国大飞机项目提供零配件服务的艾蒙凯瑟金属材料(上海)有限公司为应对今年疫情,需要寻找合适的厂房。保税区税务局的首席联络员得知后,立即联系相关部门,帮助企业寻找到了可供重新布局的新厂房。公司财务负责人高汉英女士连连点赞“店小二”疫情期间送来的暖心服务,并表示上报总部后要争取更多项目落户保税区域。
来源:央广网
热评